洪方愿积极推动拉共体同中国关系发展。
第二届海峡论坛上,民航局推出促进海西与两岸航空运输发展的7条新举措。许多台湾青年因这场论坛同大陆结缘,在这里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亲历了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两岸一家亲的热切感情。
会场内外,两岸嘉宾共聚一堂、握手拥抱,互道一声好久不见。(作者柴逸扉为本报评论员)。当他们再次来到海峡论坛时,往往都发出这样的感慨:跨过海峡,才知道世界有多大。顺民意、得民心的事,民进党当局是阻挠、打压不了的。盛夏的鹭岛,凤凰花开,海风拂面
第一届海峡论坛公布了两岸直航和大三通等8项惠台措施。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形成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全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多年保持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实现双缩减。祖国北疆,山河巨变。建设者们发明了鱼鳞坑、水平阶、反坡梯田等,提高水的利用率。昔日狂风一起,黄沙漫天的内蒙古多伦县,已成为京津冀地区避暑胜地2021年至2030年,三北工程进入六期工程建设期。
三北工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工程之难,效果之著,为世界瞩目。筑起祖国北疆绿色长城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涉及1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导致严重退化。儿时曾被风沙撵着走的石光银,凭借障蔽治沙法和一辈子只做治沙一件事的顽强毅力,挺进沙地,这一次,他前进,沙后退从1978年到2020年,从一期到五期,四十多年光阴荏苒,三北工程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由单纯的营造林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转变,实现了由防护林体系向绿色生态屏障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三北地区有关省份考察,对加强三北防护林、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等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三北地区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且不稳。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11月,在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工程作出重要指示。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绿色,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美丽中国应有的底色。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的儿时记忆,当时他家就在毛乌素沙漠南缘。
当年,风沙漫天,沙进人退,不止在一地一域。从1978年到2050年,73年跨度,3个阶段、8期工程。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怎么办?1978年5月,国家林业总局有关专家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营造万里防护林改造自然的意见。黄土高原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万吨以上,相当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土壤。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森林覆盖率、营造林面积等显著增长的数字中,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被喻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已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他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2023年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所强调的: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绘出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林场建设者们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在祖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一座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正不断延伸和扩展,这就是我国的三北工程。一度严重沙化的科尔沁草原重披绿装。
工程启动,开创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先河那些年风沙撵着我们走,搬了9次家。用麦草在沙地扎出格子,以草方格固沙。
为了将万里风沙线变为绿色长城,三北工程在防沙治沙、抗旱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四年后,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2019年8月,在八步沙林场,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创造荒原变林海人间奇迹的河北塞罕坝林场,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区域全国高考拉开帷幕。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有殷切的希望
肩负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出版重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深感使命光荣。馆长张伟涛表示,广州分馆将坚持守正创新,聚焦版本收藏主业,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和保护,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把盛世修文这件大事办好,为强国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凤凰山麓,岭南广州。坚定文化自信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孟夏时节,四川眉山三苏祠绿水萦绕、生机盎然。
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阐释,我深有体会。
大家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努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持续引发热烈反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说,未来,将继续运用好这些特色文物资源,讲述好中华文明统一、包容、和平的故事。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高金萍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工作者要担负文化使命,吸收外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凝聚世界文明智慧,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漫步于珍贵展品之间,人们真切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做好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作为在座谈会上发言的6位专家学者之一,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心情激动。我们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力量,建立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延续三苏文脉,深入挖掘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推进三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面向世界讲好三苏故事,用三苏实例实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胸怀天下,在这次讲话中又强调开放包容,这说明充分交流、开放互鉴是文化发展、文明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山东大学教授何中华说。